最近热播的《二十不惑》在昨晚刚刚结束大结局,学姐一直在追,因为这部剧太有代入感了!
《二十不惑》中特别吸引人的地方就是真实反映了生活的多样性,剧中既展现了梁爽和姜小果这类校园里风云人物的形象,也呈现了罗艳和段家宝这类看似平庸的毕业生选手。
虽然二十不惑,但是青春真的可以不惑吗?答案显然是否定的。就像电视剧中所呈现的那样,每一步,都会面临无法预料的困难,在这条布满荆棘的路上,能做的只有负重打怪,一路升级。
马克思在二十岁左右的时候同样像我们一样迷茫,他在刚进入波恩大学的时候经常聚会喝酒。后来,马克思转到了学习氛围更好的柏林大学。转学至柏林大学后,马克思开始逐渐进行哲学研究,并受到黑格尔思想的影响,大二的时候,他加入了青年黑格尔协会,还接触到一个重要的小团体“博士俱乐部”。
但是不幸的是,在他二十岁的时候,父亲去世了,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断了,为了缓解经济窘境,马克思决定去波恩大学当老师,为了尽快拿到学位,就开始写博士论文——《德谟克利特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区别》,这篇论文成为了青年马克思思想转变的开始,从博士论文开始,马克思开始一路披荆斩棘,和恩格斯踏上了追寻共产主义的道路。
《共产党宣言》发表时,马克思是30岁,恩格斯是28岁,列宁最初参加革命活动时只有17岁,毛泽东20岁多岁读大学期间,第一次知道“社会主义”这一说法和理论。他读了亚当·斯密的《原富》、孟德斯鸠的《法意》、卢梭的《民约论》、约翰·穆勒的《穆勒名学》、赫胥黎的《天演论》和达尔文关于物种起源方面的书籍。此外,还通读了俄、美、英、法等一些国家的历史、地理方面的书籍,以及古代希腊、罗马的文艺作品等等。
二十多岁,挥斥方遒,但难免遭遇意气风发与现实的碰撞,找工作碰壁选择考研,抛弃四年所学选择跨专业重新学习,想要考研但是家里却不支持,努力很久但是复习却依旧不见成效,想要一个光明的未来但是却看不到希望,但是无论如何,我们都会一路坚持下去,相信自己是会创造奇迹的那一个人,这也许就是二十多岁的无畏:在现实面前,横冲直撞的我们总会有更多的机会和勇气。
成长并非一味接受既有的逻辑,而是明白哪些可以放弃,哪些必须坚持,考研很苦,我们要放弃很多,放弃娱乐休息的机会,放弃和朋友聚会的机会,但是有失必有得,我们放弃的最终都会以分数回报给我们。
今天距离考研134天,青春还在,成长已来,2021 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