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类错误本来可以避免,是不应该发生的,但是犯错者并无恶意,是无心造成的,属于“诚实的失误”。 犯错者应该为其失误受到批评、承担责任,但是是属于工作态度问题,并没有违背学术道德。 还有一类是学术不端行为。 这类错误本来也可以避免,但是肇事者有意让它发生了,存在主观恶意,违背了学术道德,应该受到舆论谴责和行政处罚,乃至被追究法律责任。
1 我国学术不端问题的现状 1.1 学术不端问题易发多发 (1)从学术不端行为曝光的时间看.从1997 到2017年,几乎每年都有学术不端案例被媒体曝 光.实际上,在国内被曝光的案件只是冰山一角,很 难用数据来确切说明学术不端行为的范围和 程度[2]. (2)从学术不端行为发生单位看.64起学术不 端案例,发生在46所高校和1所科研单位.高校 中,既有985、211名校,也有不太知名的普通高校.
2月19日, 北京电影学院发布关于“翟天临涉嫌学术不端”等问题的调查进展情况说明,宣布撤销翟天临博士学位,取消陈浥博导资格。 学生质疑教授学术不端,存在一稿多投、论文重复、抄袭等学术不端的问题。 中国知网显示邓教授发表415篇学术论文,其中几十篇一稿多投,部分论文存在自我重复与抄袭,尤其是邓教授早年发表的论文问题更为严重。 5月14日,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,目前校方已成立调查组对此事进行调查。 事件后续处理结果:(华大在线讯)学校通报了对邓大才同志“一稿多投”和“重复发表”学术不端的调查和处理结果,决定给予其行政警告处分,终止其相关项目的申报。
对于刊物自身存在的学术不端行为,则是发现一起,处理一起,绝不姑息。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对各种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严厉监督,接受来自读者及研究参与者的实名举报。 在评审前对该刊的相关信息情况进行实地考查,并听取作者及读者的评价,对该刊是否存在学术不端行为进行充分、细致的了解。